一、發展水果生產的意義
水果產業是硯山縣傳統的種植業,加快水果產業發展,充分開發利用現有荒山、荒坡等自然資源,不僅可以滿足市場需求,而且還可以帶動水果加工業及第三產業的發展,為農村大量剩余勞動力提供廣闊的就業天地,因此,加快硯山縣水果產業的發展,對促進全縣農村經濟發展,加快山區、半山區農民脫貧致富步伐具有重要的意義,對綠化荒山、美化環境,保護生態平衡,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具有積極的作用。
二、硯山縣發展水果生產的優勢
(一)氣候條件適宜
硯山縣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自然條件優越,資源豐富,適宜多種果樹的生長,可發展溫帶水果,以可發展亞熱帶果樹。全縣最高海拔2263米,最低海拔1080米,相對高差1183米,雨量充沛,年降雨量960—1129毫米,年均氣溫16.5℃。是發展各種水果的理想地區。
(二)品種資源豐富
據全縣水果資源調查,有五大水果種類60來個品種。
(三)土地資源。全縣總土地面積5740350畝,其中:農耕地918952畝,林業用地2036427畝,牧業用草場1099926畝,園地18011畝,其他用地227821畝(含村寨、道路、田地埂、礦山等),對發展水果生產十分有利。
(四)水資源豐富:硯山縣地處珠江流域西江水系和紅河流域瀘江水系的分水嶺,境內有6條小河,總長224.74公里,境內有大湖泊2個,總蓄水量可達3500萬立方米,另還有小湖7個,總蓄水量50萬立方米,有可供利用泉水72處,年總產水量6000萬立方米。有各種水利工程826件,有效灌溉面積145288畝,中型水庫4座,總庫容量7950萬立方米,小一型水庫8座,小二型水庫45座,小壩塘257件,因此對種植各類水果較為有利。
(五)區位優勢:硯山縣地處文山州東北部,交通區位優勢明顯,距省城昆明311.3公里,州內有國家級口岸——船頭,硯山——羅村口全長221.3公里,是文山州通往省會昆明和出?诒焙5谋亟浲ǖ,境內文山州民用機場建成并已經通航?h內各村均修通了鄉村公路,能保證產品的便利運輸。
二、我縣水果生產現狀
隨著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視及廣大科技人員和果農的共同努力下,我縣水果生產得到了較快的發展,建立了不同果種的水果商品生產基地,優良品種有所增加,市場供應有了較大改觀,2010年總面積達79250畝,掛果面積69850畝,總產量達5931.6620萬公斤,總產值達1.18億元,比2000年水果總產1743.77萬公斤增加4187.8920萬公斤,總產值增加8375.784萬元,其中:梨類11020畝(優質梨2800畝),占總面積13.9%,桃類15900畝,占20%,李類24280畝,占30.63%,柑桔7300畝,占9.2%,石榴4000畝,占5%,葡萄8300畝,占10.4%,其他4850畝,占6.1%。
目前,我縣水果生產無論是面積還是產量均初具規模,并相繼形成商品,人均占有量有了較快的提高,水果生產正向高產、優質、高效方向邁進,但就市場需求,優勢資源開發利用和發展市場經濟來看,水果的產前、產中、產后都還存在著許多急待解決的問題。從總體看,我縣水果面積雖然達到79250畝,但是零星分布面積較大,房前屋后種植面積達30850畝,占總面積的38.92%,仍然處于較低層次的發展階段,與發達地區及我省的平均水平相比,都還存在著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現在上市集中,淡季水果主要靠外調,缺口仍然很大,水果生產仍然處于落后狀況,不要說打入國內市場,就是滿足縣內市場都談不上。從發展前景來看,我縣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地域遼闊,資源豐富,水果品種多,并有部份品種深受外商的青睞,如花紅李,晚熟蜜梨及日韓梨等,并且我縣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雨量充沛,土壤肥沃,光、熱、水、土等自然條件均適宜發展亞熱帶及溫帶水果,且早、中、晚熟品種都可發展,是發展水果生產較為理想的自然區域,具有較為廣闊的發展前景。
四、發展水果生產存在的問題
我縣具有較好的土地資源,光、熱條件較好,交通方便,優越的自然環境條件適合多種水果的生長,對發展亞熱帶、溫帶的水果都較為適宜,特別是海拔1400—1600米的地區,土地多,溫度適中,水源條件較好,水果樹生長良好,一般落葉果樹都適宜種植,在“十一五”期間水果生產發展雖然取得一定的成績,但是在生產過程中,仍存在許多問題。
(一)規劃布局不合理
我縣自然條件優越,為水果生產創造了十分良好的條件,也帶來了什么都能種,什么都想種,品種雜亂,零星分散的弊端,沒有很好的統一規劃、布局,導致形不成規模,上不了檔次,你這片栽梨,我這片栽桃,他這片栽葡萄,且沒有按科學的方法管理,達不到參觀學習而發展種植的目的。
(二)水果管理體系混亂
農業、林業等單位都在抓水果生產,沒有明確區分開,更有甚者見利就上,無利就讓,大家都在抓,最后大家都不管,相互推諉現象時有發生,造成水果生產管理混亂。
(三)種植粗放,管理跟不上
部份果農在種植果樹時,不按技術操作規程進行打塘、施肥,甚至是荒山、陡坡連臺地都不改造就栽樹,結果不僅解決不了最基本的水、肥條件要求,還造成水土流失,果園管理又跟不上,導致長勢不好。產量低、品質差,市場價位低,經濟效益不好。
(四)缺乏人才,技術力量差
缺乏人才,技術力量跟不上,是制約水果發展的一大因素,我縣從事水果生產的技術人員全是半路出家,未經專業培訓,如硯山縣經作站負責抓全縣水果生產,共有干部職工9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8人,但是具有果樹專業的技術人員確沒有,可以說,我縣水果生產上的人才既無又差,十分不適應水果生產的進一步發展的需求。
(五)缺乏貯藏加工、保鮮設備
我縣水果上市集中,早、晚熟品種較少,中熟品種多,市場供求不勻,淡、旺季明顯,由于缺乏保鮮技術的貯藏加工設備,無法對產品進行調節供應,從而無法使投產的果子增值和均勻供應市場。
(六)對“三園”的建設不注重
長期以來,我縣發展水果生產所需苗木和接穗大部份靠外調,不僅耗資大,還造成許多后果,如假苗、劣苗、檢疫性病害等,經過多年實踐證明,要發展水果生產,不注重抓好苗圃園、母本園和示范園建設,苗木靠外調運,結果只會給生產帶來災害性的危害,給果農的積極性帶來很大的挫傷,致使水果生產徘徊不前,不能發展壯大。
(七)政府對水果產業發展缺乏專項資金投入
五、我縣水果生產發展建議
(一)成立辦事機構:隨著結構的調整,縣委、縣人民政府應把水果生產列入基地建設之一,縣、鄉應成立相應產業領導班子和辦事機構,負責制定具體的實施意見和辦法,協調資金和物資供應,檢查、督促項目的實施情況,遇到困難和問題及時解決。
(二)統一規劃布局,調整品種結構:成立辦事機構后,應制定一個統一的水果發展規劃,合理調整品種結構,按比例認真發展早、中、晚熟品種,適度控制中熟品種的發展。
(三)抓好“三園”建設,統一供苗渠道:抓苗圃園母本園、示范園的建設,是實現水果生產上規模、上檔次、出效益的有力措施,因此,只有自選、自育、自種才能提高成活率和確保品種純度,降低生產成本,減輕國家和果農的經濟損失。為此,要求在本縣內建立一個40畝左右的苗圃園,60畝左右的高標準示范園及母本園,在早、晚熟品種上下功夫,重點是發展名、特、優、新果種,盡快使我縣的資源優勢變為經濟優勢。
(四)加大科技推廣力度,改造現有低劣質果園,提高產量和質量,增強市場競爭能力,提高經濟效益,硯山現有老果園普遍存在單產低的問題,單產低也是增產的潛力所在,應給予足夠的重視,采取相應的對策進行改造,對因生產條件不適的低產樹,可改種其它果樹,對品種不對路的可改換品種,對管理差的應加強管理,同時,要轉變觀念,增加投入,特別是科技投入,提高科技貢獻率。
(五)有計劃地發展加工業、貯藏業。通過興辦加工業?蓪崿F果品增值和消費的多樣化,通過發展貯藏業,可延長鮮果供應期,提高經濟效益。
(六)加大科技隊伍建設,抓好水果生產工作,一是加強智力投資,提高現有科技人員的業務素質;二是各鄉(鎮)應聘用1—2 名高中以上學歷的水果輔導員;三是在抓新型農民培訓時,開展定期或不定期進行各種各樣果樹技術培訓,提高全縣廣大果農的科技素質增強科技意識,建立水果生產專業隊伍,充分發揮作用,促進水果生產飛躍發展。
(七)政府要加大水果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的投入。
馬正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