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游戲之十九:踢腳架
文/果果
山村是童年伙伴們最留戀的地方,是有美好記憶的地方。山村的人家孩子眾多,都是象養小貓小狗一樣放著,只要喂飽肚子,便撒開了孩子的手腳,不管不問,沒有多少的約束和指導。孩子們便是大孩帶小孩,可與隔壁鄰居的孩子,成群結隊地瘋跑玩耍。孩子們便是自己尋找自己的快樂,玩具都是一些最簡單的自然物品,游戲也都是直接與肢體動作相關的簡單動作。
村里的兒童從早到晚幾乎天天都聚集一起,有玩紙飛機的,有跳格子的,有玩老鷹抓小雞的,有玩老虎抱蛋的……也正是這樣無拘無束的寬松的環境,不但能夠盡情的玩耍,而且親近了自然和認識了自然。而多數大點的男孩喜歡玩刺激性、艱險性和挑戰性的游戲,踢腳架便是其中之一。踢腳架就是以抬起腳掌踢擊對方身體,直到對方身體被踢痛受不了而認輸為止。而往往越到最后,游戲越是激烈,歡笑聲、感叫聲、助陣聲、加油聲,偶爾還會夾雜著幾片哭聲,在場地上響成一片,蕩漾開來一些暖意。
踢腳架,也稱扎腳架,或許是因為來源于春節期間苗家人花山場上一邊吹葫蘆笙一邊踢腳架的運動表演,在山村中往往都稱為踢葫蘆笙。一般是兩人專門以腳進行對踢的比賽運動,類似于武術中的散打運動,只是比賽有嚴格的動作規定,約定上身不能參戰,主要是手不能參戰,雙方必須十指相扣垂于身前,再就是只能踢“平腳”(用腳掌)攻擊人對方身體,嚴禁踢“尖腳”(用腳尖)攻擊對方身體,為的是比賽中要有所安全,不傷害到身體。因踢腳架對抗性很強,比賽緊張激烈,需要高度的靈活機動,有耐力忍力,有方法技巧,而成為兒童們喜愛的娛樂游戲。
踢腳架幾乎只是男孩子之間的游戲,看似有些野蠻,卻是山村兒童以切磋“腳藝”為前提開展的一種友誼的體力競技活動。山村的很多地方,如生產隊的院場、嫩綠的草地、綿軟的沙灘、空曠的荒地、無稻的干田、家居的堂屋和天井……凡是稍微平整的一小塊空地,都是踢腳架的場所。踢腳架總顯得威風凜凜,野性十足,觀戰的男女老少越多,場面越顯熱烈壯觀。既有為強者熱情鼓掌祝賀,又有為弱者加油鼓勁吶喊,致使比賽總是精彩紛呈,高潮迭起不斷,小伙伴們玩的開心而盡興。
踢腳架游戲饒有趣味,也要有爆發力,但也需要耐力,做到重心穩定和身體平衡。啟動、沖擊、上跳、下拍、左踢、右蹬等要有速度和力度,要能夠瞬間完成,或平踢,或后踢,或旋風掃腿都要做到感覺靈敏,反應及時和體位調控準確。在攻擊對方時要有力量,又要防范被對方偷襲。往往以避實就虛的方式,用一只腳做假踢吸引對方,另一只腳快速真實出擊,也常;蛱摶我徽,或以退為進,或以守為攻,瞄準機會及時準確出擊,以四兩撥千斤的技巧踢到對手。
山村兒童踢腳架,攻擊的身體部位沒有限制,只要腳掌能踢得到的地方都行,越是能踢到高處部位的越有殺傷力。在組織比賽中就都只能選擇體重相當、身高相當的兩人對決。有時要持續很多回合,往往在體力消耗的最后才出現一蹴而勝的可能。特別是兩人旗鼓相當的比賽,大戰幾個回合仍難分高下,雙方皆氣喘吁吁,渾身發熱,在一段時間內僵持消耗起來,或兜起圈子來,會進入持久戰和拉鋸戰,會更有觀賞意味,會吸引更多的人圍觀和助威。
踢腳架是一種運動量較大的游戲,比賽沒有時間限制,也沒有踢到對方多少的限制,也不以被踢倒在地的次數分輸贏,只以是否有人認輸服輸。即使多次被踢倒在地,不認輸的翻身爬起來,抖抖塵土或雜草后可繼續再踢。勝利的人自然會讓全場矚目,得意地做一個單腿跳,或做一個小側跑,那姿勢簡直充滿了得意的春風,被眾人公認為了不起的人物。輸了的人順便躺在綠毯子似的草地上,完全的放松開來睡成一個“大”字,任憑山風撫摸,任憑汗水流淌,自由地放飛著天真的翅膀。
從游戲中消磨和打發時間以及體內過剩的精力,是孩子們率真的天性。踢腳架可以盡情地展示一個人的勇敢和強壯,靈活和力量,爆發力和承受力,以至信心和氣勢,往往與彈跳的高度、距離,動作的幅度、范圍等都和勝負有著密切關系。而且既調節單調枯燥的山村生活,同時又鍛煉了身體和心智,雖然被踢痛了也不輕易說出來。在對決中的贏家同輸家一樣被公認為勇敢頑強和機智聰明的人,而得到人們的喜歡和欽佩。
踢腳架時如有人不守規紀,或動用了手扯人或用腳尖踢人,會有人被痛得哭起來,也就因此爭吵起來,或漫罵起來,或真正的打起架來,有打得鼻青臉腫的時候,有衣服被撕得破爛的時候。發生矛盾了,組織者只得從中勸架,調和事端。不過大家都很有骨氣,那就是絕不向父母告狀,如果一個男孩子因為踢腳架而回家向父母哭訴,那他就沒了威信,也就沒人愿意再和他玩游戲了。
山村兒童的游戲,就是那么生動有趣,不管是幼時還是學童,湊在一起便是一臺熱鬧的大戲。不管是春的委婉,夏的張揚,秋的肅穆,還是冬的昏沉,都在空靈的童心中將世俗的氣息剔掉,只留下了單純的本質,在山村的大地上成為人們茁壯成長的催化劑,成為人們心中見潮就發酵的記憶。
二〇一二年八月三十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