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們在“跳坡節”開幕儀式上
羊年春來早,七鄉氣象新。正當人們還沉浸在辭舊迎新的喜慶氣氛之時,伴隨著一縷縷和煦的陽光,七鄉大地漸漸地披上了綠裝,桃花、李花、櫻花……百花競相綻放,生機盎然!在這充滿著希望的時節,應廣西隆林各族自治縣苗學會的邀請,硯山縣苗族協會一行10人,在副會長兼秘書長王俊明、副會長楊自明的帶領下,帶著對桂西“活的少數民族博物館”的向往和領略異地他鄉“花一樣苗族”六彩神韻的美好心情,踏上了一睹廣西隆林苗族“跳坡節”風采之旅。
2015年2月25日(農歷正月初七)上午10時,我們從硯山出發,途經廣南、廣西西林兩縣,慢慢地行進在逶迤的道路上,翻過一山又一山、越過一嶺又一嶺,一路欣賞著桂西“五嶺八百峰”奇特的風光,經過7個多小時的長途跋涉,于下午6時許抵達廣西隆林縣城。按照日程安排,我們如期參加了正月初八、初九在德峨鎮舉行的苗族“跳坡節”(滇東南片區稱“花山節”)活動。
應邀參加這次活動的還有中國“三苗網”、貴州的關嶺和安龍、云南的文山州和廣南、廣西的田林和西林等州縣的苗學(協)會以及老撾的苗族同胞代表和臺灣的學者等。
在短短兩天的日子里,從住宿到餐桌、從餐桌到跳坡場,我們不僅受到了隆林苗學會的盛情款待,而且還深切體會到隆林苗族熱情、好客、開放、包容、勤勞、節儉的情懷。在交流與活動中,隆林苗族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印象之一,《隆林苗族》一書為我們走進隆林、認識隆林苗族叩開了大門。透過這一份飽含著隆林苗族有識之士的辛勞與汗水的厚重禮物,我從中看到了隆林苗族厚重的歷史及其歷史文化,隆林苗族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唐末宋初即公元十世紀,距今已經有1000多年的歷史,較之明朝初期遷入的文山苗族早600多年。但他們也同其他地方的很多苗族同胞一樣,是在歷經磨難、飽經滄桑、百折而不撓中生存下來的,所幸的是他們遷入的時間較早,在與壯族、彝族、仡佬族等其他民族共同棲息繁衍漫漫歷史進程中,他們獲得了相對較好的生存發展空間,因此,他們的歷史人物較多,他們的文化底蘊更為深厚、保存得更好,尤其是自新中國成立特別是1953年成立隆林各族自治縣以來,在黨的民族政策光輝照耀下,隆林苗族的生產生活面貌不斷發生著新的變化,特別是改革開放30余年來,隆林苗族地區更是長足發展、月新年異。沿西林至隆林百余里的途中、在“五嶺八百峰”的山巒和溝谷里,我們所能看到的是,無論是居住在高高的坡頂上或半山腰、還是居住在深溝峽谷里或是一寸土地一寸石頭的喀斯特山坳里的苗寨,基本上都是兩層以上青一色的白墻鋼混結構房屋,在路上飛馳的摩托車數不勝數,他們的迅速發展與惡劣的生存環境條件相比,真是令我們瞠目結舌,隆林的苗家兒女真能干!更令人欣慰的是,隆林苗族沐浴著黨和政府的陽光與溫暖,人口由1953年的38254人已經發展到10萬余人,占全縣總人口的25%;至2012年,全縣苗族公務員295人,隆林苗族中,有副省級干部1人、地廳級干部1人、正處級8人、副處級15人、正科級77人、副科級91人,還有一部分優秀的教育、文學藝術人才等。
印象之二,德峨“跳坡節”為我們提供了一場豐盛的文化大餐。隆林縣共有16各鄉鎮,其中,14個鄉鎮都有苗族村寨,但居住比較集中的是德峨鎮,共有苗族人口3萬余人,占全鄉總人口的85%,占全縣苗族人口的30%,因此,在全縣的二十余個坡場中,德峨坡場是最大、最中心的一個,該坡場位于德峨鎮政府所在地,建有會場和舞臺。據了解,往年“跳坡節”都是由鎮政府主辦,坡場十分熱鬧,已經成為一個民族文化、苗族傳統節日與旅游、經濟發展融為一體的好項目。當地縣委、縣政府也十分重視,有關部門積極支持并做了大量工作,“隆林苗族跳坡節”、“隆林苗族婦女服飾”兩項文化已經被列為廣西壯族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為爭取申報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去年,隆林縣苗學會成立以后,就一直在作積極的努力,并在縣委、政府的關心、支持下,籌資27萬元(政府出資15萬元,苗學會籌資12萬元),在德蛾舉辦了一次隆重的“跳坡節”活動。正月初八、初九,德蛾的上空,晴空萬里、跳坡場上人山人海、在前往跳坡場的路上和德蛾街上車水馬龍、熱鬧非凡,尤其是精彩紛呈的節目不僅讓烈日驅不散那排山倒海地涌向舞臺和比賽現場的人群,更是讓我們大開眼界、大飽眼福,“苗山金百靈”服飾展演比賽,向我們展示了古樸、典雅的和靚麗的現代苗族服飾,從傳統服飾中,我們窺見苗族勤勞、勇敢而又艱辛的過去,從現代服飾中,我們看到了苗族傳承與創新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傳統蘆笙舞”表演,特別是“上天梯”、“翻尖刀”等特技表演在火爆的喝彩聲中展示了苗族蘆笙舞獨樹一幟的魅力;“苗山雄鷹”爬花桿比賽,與云南各地不同的是,他們沒有倒爬花桿的內容,但他們的小伙子以腹不貼桿,兩手抓桿,兩腳蹬桿,快速爬到桿頂后,倒頭放開雙手,由雙腳緊扣坡桿作金鉤倒掛,呈雄鷹展翅狀滑落,他們勇敢而精彩的表演,不僅贏得陣陣的喝彩,而且仿佛又把我們帶回到了幾千年前苗族始祖——蚩尤抵御外族入侵那硝煙彌漫的戰場,我們仿佛看到一個曾經無限輝煌的帝國和苗族歷史上那顛沛流離的慢慢遷徙歷程,更激起了我們倍加珍惜今天這來之不易的新生活;“苗族金花”們的閃亮登場,她們異彩紛呈服飾、音容笑貌、多才多藝的表演讓我們如醉如癡、難以忘懷!……

服飾展演人員合影
廣西隆林苗族“跳坡節”之行所見所聞給予我們寶貴的啟迪:
一是當地縣委、縣政府十分重視民族文化發展工作。不僅有關部門積極搶救、挖掘、保護各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而且每年還將壯族、苗族、彝族、仡佬族等少數民族傳統節日活動經費納入地方財政預算,并分別給予15萬元的經費支持,不足部分由各少數民族學會自籌,并在人力上給予大力支持,確保各民族都能夠度過一個歡樂、祥和的節日,同時,也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提供了平臺和條件。
二是各級黨委高度重視苗族干部的培養?h四班領導班子中,處級干部6人,其中,縣人大常委會主任、縣人民政府縣長是苗族,還有一位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副縣長和一位政協副主席也是苗族,非領導職務副處級干部2人,另外,科級干部達168人,其中,多人在各大局任局長和鄉鎮黨委書記、鄉長等,同時,在教育、科技、文化領域也有一部分有知名度的人才,為進一步做好民族工作和繁榮發展民族文化提供了人才和智力支持。
三是著力打造民族文化品牌?h委、政府不僅借自治縣成立60周年之機,給各民族學會交任務、壓擔子,分別撰寫、編輯出版了《隆林苗族》、《隆林彝族》、《隆林仡佬族》、《隆林壯族》、《隆林漢族》等民族系列叢書,向外界展示了多姿多彩的隆林,構建隆林“活的少數民族博物館”,而且還積極支持各少數民族學會舉辦各具特色的民族傳統文化活動,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隆林苗族“跳坡節”越辦越紅火,縣委、政府高度重視,苗學會也十分用心,全縣的跳坡場很多,他們不像我們文山地區一樣,很多“花山場”從內容到形式上“一個模子遍地開花”,個個“花山場”天天踩,除了斗牛、斗鳥,帶小孩走馬觀花、購物和吃吃喝喝外,沒有什么特色和新意,而是每一個跳坡場只舉辦一天的活動,直到初八、九才集中人財物力在苗族人口比較集中德峨舉行一至兩天的“跳坡節”活動,由于內容豐富多彩,故人氣旺盛,不僅成為向外界展示隆林苗族風采、風情的平臺,而且還為傳播和傳承苗族優秀文化提供了很好的舞臺,同時也為繁榮民族文化與促進旅游業發展、發揮文化軟實力作用探索出一條新的發展之路,這是十分值得借鑒的有益經驗!
應當說,隆林德峨“跳坡節”已經成為人們走進隆林、認識隆林的一張名片。在此,真誠感謝隆林縣苗學會為我們提供了一次十分難得的學習機會!我們將把這次隆林之行的所見所聞和感悟融入到硯山苗族協會工作中,為傳承和弘揚硯山苗族文化做出積極的努力!也衷心祝愿隆林苗族同胞的明天更美好!

硯山縣苗協會代表隊

老撾苗族同胞與文山州苗學會代表在一起

文山州苗學會代表隊參加演出

傳統服飾展示

傳統服飾展示

傳統服飾展示

“苗山雄鷹”顯身手

服飾展演比賽獲獎人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