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硯山縣阿舍鄉至今還有一個全民信奉天主教的苗族村——魯都克中寨村小組。魯都克位于硯山縣西南約96公里的阿舍鄉魯都克村民委,地處硯山、蒙自、開遠三縣(市)交界。魯都克天主教堂始建于1908年,是法國傳教士布格爾營建,次年春竣工。為一座磚木結構四合院式建筑,座西朝東,占地約700平方米,該建筑具有較典型的法國式建筑風格。整座教堂由經堂、倉庫、伙房、耳房組成,正房和耳房檐下為通廊式。大門西側分兩個部分,前一部分是四邊形的三層一頂的鐘樓,總高10.26米,該樓是典型的法國式天主教鐘樓,頂端有一木制十字架,(原銅質十字架已失落),最頂部為磚鑲拱型,高1.2米,據當地知情老人介紹,該鐘樓原置的鐘重90斤,鐘聲可傳出三里之外。鐘樓后面直通經堂,經堂二、三層窗額呈半圓形,四面墻壁掛有圣母畫像,圣像下面現還遺存著二十多枚蘭色十字架痕跡,經堂面積為42平方米,是當時神父傳教的場所,現在當地信徒也經常在此禮拜。大門東側廂房,上下各分四格,占地面積83平方米,原為教堂倉庫、伙房。主樓(正房)為六開間樓房,是神父起居、用餐、辦公、接待等用房,占地約111平方米,外人一般不得出入此樓。院心寬15.8米,深19.16米,院內栽有樹木,教堂整體布局合理,環境清新幽雅,保存完好。



魯都克天主教堂
距教堂東南500米處半山腰上,是神父布格爾墓地,墓為圓形封土墓,座西朝東。距布格爾墓后約二米處,豎有一石灰巖雕鑿成的十字架,高2.83米,厚0.29米。據史料上記載:一九四三年,神父布格爾因病在開遠醫治無效死亡,由教徒們抬回魯都克安葬。據說當時葬禮很隆重,有群眾近千人,大部分為天主教徒。距教堂西北約200米的龍潭頭挖有一口水井,該井深6米,內壁最寬處1.4米,井壁以石塊鑲砌至地面,是當年傳教士發動當地少數民族挖掘而成,當地稱為“洋人井”。 教堂至村里的巷道全為石板路,當地稱為“洋石板路”,現部分已經改為水泥路面。
教堂于1985年5月被公布為第一批州級文物保護單位。1998年11月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被列為云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3年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六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0年,政府修通了阿舍至魯都克的水泥路,2012又投入60萬元把魯都克教堂修繕一新。魯都克天主教堂的現任主持是村里的熊子欽老人,他是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政協委員,現已80多歲。如今,魯都克的彝族教徒多數已退教,現只有3家彝族和中寨40多戶苗族共200多人仍然堅持自己的信仰、信奉天主教。教民們每個禮拜日都要來教堂里懺悔和祈禱,每當做彌撒的時候,熊子欽就用滿是皺紋粗糙的雙手彈奏古老的風琴,還用拉丁文唱歌頌的圣歌,他略微沙啞的嗓音隨著風琴聲在教堂里回蕩。
時過境遷,外國傳教士俱已作古,但教堂仍能基本原樣保存,游客到了這里,雖無身處異國之感,但會為這風光獨特之中的洋建筑與當地獨特的民風民情感懷不已。
來到這里,除了探尋魯都克天主教堂神秘的宗教歷史文化外,還可也領略“睡美人”的迷人風采,欣賞南國草原和月亮洞的絢麗風光,品嘗彝山妹子的蕎粑粑,聽彝山妹子多情的巴烏,體驗彝族的“羊圈婚戀”和“彝家酒文化”,每年彝族的火把節、草馬節和苗族的花山節等民族節慶活動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參與。


魯都克天主教堂
|